欢迎来到江苏九游会服务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网站!

0512-58588966
Technical articles技术文章
首页 > 技术文章 > 氢能出圈:跳出氢能看氢能,氢的有名度会不会提升?

氢能出圈:跳出氢能看氢能,氢的有名度会不会提升?

 更新时间:2021-10-28    点击量:1097
说不清是因为主动还是被动,我最近有一点跳出氢能看氢能的企图,所以,参加了一些与氢能相关但却不是氢能主场的会议,也走访了与氢能相关但暂时还没有涉及氢能的企业。这样连续十多天在外面,而且辗转几个城市,肯定要牺牲一些写作的时间,原本已经在写的专题,思路也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打断,看来没有安定的环境是写不成东西的。索性整理一下这几天的观察心得吧,权当闲谈了。


01  氢能在业外还没有形成广泛的“闻名度"
中国氢能和燃料电池发展20多年,已经积聚了几千家燃料电池及氢能相关企业,到目前为止,政府的补贴和标准规范还没有*明朗,行业的发展是靠“朋友圈"相互支持构建闭环来完成前期实验阶段的,燃料电池汽车形成了一些区域或产权关系上的生态圈,也形成了一些企业和行业带头人,但氢能行业对圈外的影响力并不是原有生态圈的企业或企业家,而是中石化1000个加氢站战略和隆基、协鑫、阳光电源的加入。是因为这几家能源公司的名气太大,就像明星带货一样,氢能有了一次出圈的机会。
这段时间我参加了一次硬科技投资基金的年会,两次光伏的行业会议,三场会议都避不开的话题就是“双碳"目标带来的改变,无论是关于硬科技还是光伏目前热门的话题氢都会被提及,不过跟氢能主场的会议不同的是,在这些相关的行业会议上,氢更像是一个理想而不是一个现实,只有隆基、协鑫、阳光电源等在谈论氢能,来自光伏行业的听众反应比较冷淡,大部分依然处于高成长中的企业暂时还无心顾及氢能业务。
我更愿意把早期投资于燃料电池和氢能的企业看作是圈内人,比如雄韬股份、美锦能源、大洋电机、国投电力、上海汽车、长城汽车、潍柴动力等比较早在氢能领域布局的企业更像是这个行业的发起人,无论是二级市场还是一级市场,更多的投资人对氢能的理解还处于观望阶段。我也就乘这些会议的机会顺便做了几次出圈的沟通,更多是想表达氢与“硬科技"的关系、与光伏的关系。
显然,与其他新能源所处的阶段不同的是,氢能领域还没有销售上十亿的企业,也还没有几家盈利的企业,更没有给予氢能上市公司未来“确定性"的高估值,所以,尽管氢能在圈内的热情很高,还不足以引发外界广泛的关注。
02  氢在未来能源结构中将变得举足轻重
在硬科技投资基金的年会上,只有极少数宏观一点的报告会提及氢能,更多“硬科技"企业家来自“科技革命"体系的软件、半导体相关企业,而对“能源革命"带来的硬科技似乎并没有引起这些“科技大佬"的关注。这倒不是软件与硬件的差异,是更多研究半导体、软件的投资人还没有关注到这些曾经服务于互联网的技术正在渗透到能源领域,据我观察,未来十年能源互联网和新型电力系统智能化市场将远远超过市场普遍关注的自动驾驶。
我的这个判断其实比较简单,本质上,汽车的自动驾驶是一个智能辅助系统渐进性的变化过程,而能源的结构才是革命性的、*性的变化。
对于硬科技,我的理解是基于底层技术带来世界的改变,包括物理世界形态的改变、物理世界秩序的改变、物理世界内涵的改变。这个时代更多的底层技术源自大数据、云、半导体、软件、新材料、生物学、电化学等。
过去二十年我们生活主要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商业模式的改变,也就是物理世界的秩序改变,是消费方式的*性变化;而工业革命和能源革命是改变物理世界的形态,是产品的变化、材料的变化,是生产方式的*性变化。
图片
当可再生能源的概念不再只是硅料、组件、叶片、塔柱和装机容量时,可再生能源就从一个个电厂变成一个新的系统,这个系统是不稳定可再生能源加储能构建的能源体系。2014年我提出能源的基本属性已经从原来的资源时代走向科技时代,实际上,这个转变对世界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巨变。
有人说,未来氢干电干不了的事情,但在以“可再生能源+储能+控制"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可能本身就包含了氢储能。而可再生能源制氢才是真正的绿电制绿氢,真正的*。
来自国内机构形成的共识认为,到2030年氢在能源终端消费中的比例将占到5%,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10%以上(国际氢能署预测2050年全球达到18%,也有一些专家分析届时我国氢能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达到20%)。
由双碳目标带来的能源变革使得终于有人发现:未来十年的投资机会就是能源结构的转型,氢将在能源结构中变得举足轻重。
03 氢能助力分布式能源重构产业生态圈
近期我们发现几个重要的现象,一个是拉闸限电,一个是国退民进,有意思的是无论物质体系还是组织体系都从过去的集中式朝着“分布式"方向在变化。拉闸限电的原因一个是能源需求增长快,另一个是碳达峰目标的时间表,我们将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能源结构变化过程将伴随着更多的可再生能源的离网发电,储能将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
可能有人会质疑我这里说的“国退民进",过去几年大家都在提“国进民退",实际上,国企央企并购式做大并不能解决机制体制问题,我们从汽车和能源两个大规模的产业可以看出,民用企业的份量不是更低了而是更高了,比如过去的民企长城汽车、吉利汽车、比亚迪正在成为汽车行业的主流,而新能源汽车更是民企的天下。
在新的能源领域,光伏、风电都是民营资本在主导的产业,而科技+资本正在迅速改变企业的生产要素,重构产业生态圈。我们看到一家营业收入1个亿的制氢企业,估值就到10亿元,一家收入仅仅3个亿多的质子交换膜企业估值就到了70亿元。
回到投资公司的会场,我们会发现,这些科技企业正在经由“科研项目产业化——融资——上市——规模化——赋能供应链——投资于生态链企业——生态链企业上市……"正是这样的循环,让我们看上去似乎更加分散的组织正在重构生态圈,就像能源系统的智能控制+分布式一样,科研企业是资本链+产业链。
在氢能领域,传统能源企业也发现了这样的趋势,他们开始在这个生态链中赋能、布局,包括中国石化、国电投等众多的央企都在接受新的生态组织模式,或者也是“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未来企业的生产组织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些科技企业的组织模式必然将影响到传统企业的生态,不断吸走人才,迫使国有企业的新一轮改革。
有一天的分论坛上,我从氢能会场跑到光伏会场,刚好碰到做微电网和做微型逆变器的企业,他们对我做氢能研究产生了比较大的兴趣,并邀请我到他们公司交流未来氢能与光伏的耦合。
目前储能主要是抽水蓄能和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技术很成熟,但电站的建设有着极大的地理限制,因为上下水库要求存在于较近的距离内,并有着较高的高度差。且在高度差有限的条件下,抽水蓄能电站所能达到的能量密度很有限。除此之外,对该技术发展的限制是它极低的经济性,抽水蓄能电站的投资成本很高,而且回报周期很长,通常需要30年以上的回报周期,有些甚至根本不能盈利。
那天我从一家微电网公司了解到,即使是光伏资源比较好的地区,通常光伏有效的发电小时数也只能按照4个小时/天计算,而且他们认为真实的弃光可能达到20%。这样我们就很好理解为什么隆基、协鑫、阳光电源那么积极地要发展氢能了,也更能理解为什么碱性电解槽如此成熟的情况下还要那么积极地推动PEM制氢了。


04 从资源产业到制造业,氢能将呈现巨大的扩散性


有人感叹,今年一年感觉这个世界发生了那么多不可预期的变化:
硅料价格暴涨,装机容量不达预期,光伏下游企业恨不得“躺平";风电价格下跌,各地抢装,下游利润暴增;锂矿暴涨,天然气价格暴涨,相比历史中的石油危机有过之而不及……过去百分之十以内的增长模型*没有办法套用现在的能源和能源相关行业。这世界到底怎么了?
回顾人类发展几千年,我们没有参与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洋务运动对基础工业有一些贡献,但基本失败了,在西方国家高速发展的年代,中国则成为他们科技发展想要殖民的地盘。
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巨大的科技变革并一定程度上成为变革的主导国。因为我们正深处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能源革命中,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涵是数据和反馈,所以,无论是应用端还是生产端,拥有最多数据的中国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重要力量;而能源的变化是从过去的资源产业变成了制造业(可再生能源),这一变化使得制造大国的中国也将走向世界能源大国。
这个变化*改变了世界制造业的供应链,并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原材料价格的波动。


图片


解铃还须系铃人,能源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还需要自身的完善来平复,还需要各种能源的有效耦合和均衡发展。
从两次光伏的会议上,我听到最多的一个关键词是“新型电力系统",从光伏/风电的产品或单机的效率到储能、能源互联网,是一个基于可再生能源+储能+控制的能源系统,这将是未来几十年能源革命与工业革命高度融合的一个体系。


氢具有来源广泛、热电转换的灵活性、可储存性和可移动性,在新型能源中的定位是解决电解决不了的问题,更是分布式能源体系下平抑波动的介质,是未来以清洁能源为主的多元化能源供给系统的重要载体。

氢能以燃料电池切入,目前已经走入产业化探索的第二阶段——氢气制储运加的产业化,也正是因为这样引发了今年以来电解槽行业的爆发性增长。

氢能的大规模应用可以带动庞大的产业链,从制氢、储运、应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突破,并带动基础科技的发展。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展以及制氢方式的多元化,这个产业将象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样,燃料电池、电堆、膜电极、催化剂、四型瓶、合成氨、液氢、碳纤维、电解槽、光伏、海上风电、储能、逆变器……一层层出……


作者 :郑贤玲

文章来源:产业观察者  侵删






扫一扫,关注微信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华夏科技园F幢三楼 传真:0512-58588966
版权所有 © 2024 江苏九游会服务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itemap.xml